转录
在“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特邀嘉宾——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分享了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性,以及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在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欢迎来到“埃尔奥拉”。这是以埃尔奥拉这片文化“绿洲”为灵感、定期推出的对谈系列的第一期。埃尔奥拉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历久弥新的考古奇观,以及独特的沙漠动植物生态系统——在这座由多元文明汇聚而成的“活态博物馆”中,我们得以从过去汲取智慧,并获得面向未来的启迪。
自2017年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启动以来,此地的转型不断推进,使遗址逐步发展为引人入胜的历史微观世界。
在本系列播客中,我们将邀请与埃尔奥拉项目相关的部分专家,与您展开亲密而深刻的对谈。作为首期节目,我们非常荣幸地与一位卓越人物相会——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
在祖国保加利亚取得成功的政治生涯之后,博科娃女士的成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尽述。概而言之,她先后出任驻法国和驻摩纳哥大使、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并于2009年11月被任命为教科文组织第九任总干事——她是首位女性、也是首位来自东南欧的机构负责人,直至2017年离任。
在教科文组织任内,博科娃女士分管的议题十分广泛;稍后她也会在本次对谈中进一步介绍。简要而言,她曾在伊拉克、阿富汗、马里等地的多起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成功斡旋。
博科娃与沙特阿拉伯及埃尔奥拉的渊源由来已久。我们也将借本次对谈,回顾她与该地区的历史联系、她对于遗产的热忱,以及其对我们所有人的重要意义。
采访者:在您任职教科文组织期间,是否有一项让您格外自豪的成就?
是的。我会说有。很难说我最自豪的是哪一项,因为那段时期非常艰难,发生的事件也极为惨烈。但我确实认为,那段时间我们动员各国政治领导人共同认识遗产之重要——强调遗产保护与和平与安全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这一点极为关键。
我认为,安理会在2017年3月通过的第2347号决议具有历史意义且至关重要。该决议确认了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明确任何对遗产的蓄意破坏都被视为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同时指出,遏制文物与艺术品的非法贩运也关系到安全风险。可以说,它将上述问题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之中:在这个全球化与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多样性、跨文化对话与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为我们探索“如何共处”的道路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也为此感到自豪。如果回到更早之前——当最初的遗产毁坏出现时,甚至更早,在马里,极端主义抬头后,当地陵墓遭到破坏、载有伊斯兰学者数百年智慧的手稿遭焚——我意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正在逼近。因为当塔利班炸毁佛像时,我们曾以为此举不合常理、不近人性、极其可怕,因而不会重演;然而随后我们看到了马里的遭遇。那一刻我想到:既然破坏遗产是战争罪,就必须予以追诉。我联系了国际刑事法院,与首席检察官本苏达女士共同探讨推进路径。我们组建了法律团队,并于2016年9月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定罪——首次有人因破坏遗产这一国际罪行而被判有罪。
我认为这传递了极其重要的讯息。被告本人(艾哈迈德·法基·马赫迪)认罪并致歉,他为此深受震动——我相信他当时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是非常有力的信号。此后,“达伊沙”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行径不断出现;我清楚记得摩苏尔博物馆被毁的画面出现在YouTube上。
直到今天,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我在办公室,一位顾问来电说,“总干事,发生了非常糟糕的事情。”他请我到他的电脑前观看。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把那段视频完整看完——画面太可怕了。
我立即召开记者会并表示:“我想去伊拉克。”当时我就这样说,并很快前往巴格达。此后我们从多个方面着手,在冲突中如何保护遗产,开展了许多不同的倡议,最终促成了2017年的那项决议。
回到我先前的观点:当我开始谴责这些破坏,并强调我们不应在“人”和“遗产”之间二选一——这是关乎人民、关乎整个人类的议程,与保护生命并无二致——我也曾在某些时刻遭到批评,因为当时的人道危机极为严峻。最终我看到了观念的演变,看到越来越多人接受并认同这种理解并与之联结。世界各地都发出了反响。毕竟那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们开始意识到那也是他们的身份与历史。这不仅是伊拉克或叙利亚(如帕尔米拉)某些社群的历史,而是我们共同的一部分。如果任其毁灭,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人类世界?我认为那是一个关键时刻。
有一段时间,我将此称为“文化清洗”。而在那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同样的语言,也开始对某些政治议程感到愤怒。
我们看到遗址遭洗劫,开始追踪这些犯罪行为——我称其为犯罪。渐渐地,我们不仅组建了一个同盟,更凝聚起一场广泛的运动。这是一场保护遗产的全球运动,它向所有人展示了“为什么这很重要”。
采访者:您提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地方性的灾难,而是关乎整个人类的根本问题。起初或许会有人质疑:当前有更急迫的危机,为什么要谈遗产?但正如您所言,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织体,维系着人类这一整体,其毁坏将对发展或相互理解的希望造成灾难性打击。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您提到的,直到您任期内,这类针对遗产的犯罪才真正被法理化。
我认为,人类历史带给我们若干教训,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对事件的反应。我一直说,遗产不仅是砖石与建筑,遗产是身份与人民——是人类的创造力、才华、审美与想象。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并不存在“纯粹”的文化。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地、所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滋养,最终诞生出令人赞叹的创造。
同时,重要的是,大多数遗产地都与特定历史阶段相连,承载着信息。当我在安理会就“遗产毁坏与和平与安全威胁之间的联系”以及第2347号决议发表讲话时,我在思考如何开场、如何把信息传达给公众与政治人物、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我引用了德国诗人、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海涅的一句话:当你开始焚书,终将焚人。我认为这点值得时刻铭记。我们不应做取舍——两者本为一体。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理解缘由、明确所为,教育年轻人,教会他们理解多样性,教会他们多样性与遗产的“语言”。我认为,“世界遗产”的理念可能是联合国及教科文组织在二战后为世界带来的最具变革性、最具人文关怀的思想之一。
如今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世界遗产将会如何。设想我们无法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宏伟遗迹——而如今,我们拥有我所称的“人类的开放之书”:一部关于历史与多样性的开放读本,其中有清真寺、教堂、佛寺、犹太会堂以及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落与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也看见不同的道路与线路:在拉丁美洲,从哥伦比亚延伸至智利的印加之路;连接多元文化、从长安(今西安)通往威尼斯的丝绸之路。
还有香料之路——阿拉伯的商道——这同样是文化互鉴的非凡例证。世界遗产蕴含深刻的人文信息。教科文组织自1972年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其中发挥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一切工作的基石与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类共同体”。
采访者:您方才阐述的动因,也可概括为“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宗旨。
是的。我们庆祝这个国际日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促使人们思考遗产的重要性。我知道,这一天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1982年发起——它是全球最大的遗产保护专家网络,也是教科文组织的有力伙伴,同时也是依据《世界遗产公约》为申遗提供咨询的机构之一。自ICOMOS发起后,教科文组织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后每年都会庆祝这个国际日。
其意义还在于,每年都会设定不同的侧重点,讨论诸多议题——例如地方社区、遗产中的旅游等。
今年,我们需要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传递一个极其重要的讯息。不幸的是,仇外与歧视抬头,对他者缺乏理解、缺乏同理,乃至对移民、难民及冲突的冷漠时有发生。我认为“共享”的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共享——共享那些跨越政治或地理边界、需由多国共同守护的遗产;以及那些由不同文化长期交融所呈现的表达——那么我们也就难以真正做到认识与尊重。共享,本质上就是认识与尊重,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采访者:完全同意。共享是促进相互理解、连接文化的根本。但在实践层面,您主张推进文化共享的策略有哪些?
首先当然是教育,尤其是面向年轻人。要把历史与遗产纳入课程体系——既包括你的遗产,也包括他者的遗产,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其次,是关于遗产保护的整体策略——那些遗产未必位于你国家的特定地区,未必属于你当下的文化或宗教;你也不应仅因其属于你国家历史上的另一个时期而忽视它们。这是非常有力的信息。
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体系内,关于“当代博物馆的角色”的讨论十分热烈。看似有些“悖论”,但经过一年多讨论,人们仍未就博物馆的新定义达成一致。我认为这恰恰重要,因为博物馆的角色既关乎其“普遍性”,也关乎后殖民语境下被掠夺或盗窃文物的返还问题。这是一场十分活跃的讨论,而博物馆的作用尤为关键。
采访者:确实如此。我们看到,阿联酋等地的博物馆事业正兴起,西方大型博物馆来到中东,与本地的作品与文物展开对话;这些博物馆被定位为学习与教育的枢纽。而在西方,尤其在英国,很多博物馆因财政紧缩而承压,公共资金减少,私募资金需求上升。二者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差异,也难怪会引发热烈讨论。
我认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推动这类博物馆的举措非常好。推动跨文化对话,汇聚各自的表达,也带来更多知识。当你在一个以另一种文化为主的地方建立博物馆,常常会在双方之间打开新的窗口。
我也知道,许多博物馆如今面临资金困境,这令人遗憾。因为我坚信文化能够疗愈社会,文化意味着创造力,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想象,释放人类发展的潜能。
当然,如今的数字技术也在弥合鸿沟。以全球疫情期间的封控为例,一个令人惊叹的新现象出现了:文化与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走进了家中”。剧院、歌剧院、芭蕾、博物馆与馆藏线上向公众开放。我希望这种文化可及性能够延续,因为它让我们更具韧性,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在当下尤为重要。
采访者:我也感到这极具安抚力量。借此机会,我们得以探索此前未曾细看的博物馆、典藏、档案、文物与历史。将当下处境放回人类遗产的宏大背景,有助于缓解人们对未来的恐惧与不确定。正如您所说,文化消费前所未有的增长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现象,也许会成为这场危机中的积极收获之一。
是的,我真心相信这能带给人们希望,也希望这种趋势得以延续。我确信,一旦人们被“感染”——不是被病毒——而是被对文化与价值的兴趣与好奇心所“感染”,这种兴趣就不会停止,并将极大增强我们的韧性。
采访者:您能否谈谈您与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的缘起?
这段历史很长。那时我尚未出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而是保加利亚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2009年,黑格拉——当时在教科文组织档案中正式称为“马甸沙勒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沙特阿拉伯首个世界遗产。那是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我受邀与我的前任、好友松浦晃一郎先生一同前往现场;苏尔坦王子殿下也在场,当时他担任沙特旅游与古迹委员会主席。
我们乘飞机抵达,在沙漠腹地降落,眼前骤然呈现出不可思议的黑格拉:阿拉伯沙漠中壮丽的墓葬群,景象宏伟,令人震撼。后来,我出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后,多次访问沙特,也见证了沙特不断有新遗产入选。我不记得去过吉达多少次——那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般的城市,独具特色,展现了阿拉伯与沙特的建筑表达。我也去过利雅得郊外的德拉伊耶——与沙特王室渊源深厚之地;还两度参加贾纳德里耶文化与遗产节。我真心认为,沙特有着令人惊叹却长期鲜为人知的历史与遗产。随着不断申遗,这些也成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文化大臣巴德尔王子殿下邀请我出任埃尔奥拉项目咨询委员会成员时,我毫不犹豫。我一直关注黑格拉的进展,也看到了它的潜力:在不断发现与分享的同时,我们必须加以保护与保存。
采访者:我们应如何在“呈现给世界”与“加以保护”之间把握分寸?
有许多方式可循,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正是在实现这种平衡。一方面,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埃尔奥拉及整个地区,加入多元元素,向旅游开放,探索非凡的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这些都是人类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坚守当地社区的遗产与文化,并保护与保存其自然原貌。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入研究——那里仍有大量尚未发掘的考古遗址。埃尔奥拉的岩画在全球独一无二,证明了多种此前不为人知的古老语言曾在此存在。我认为,根本之道在于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准,恪守其真实性与申遗时的要求,并以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发展。我强调的关键词是“可持续”——涵盖旅游、文化活动等。这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是一片开放的空间,令人叹为观止,万物各得其所。
采访者:您刚才提到当地社区——他们是埃尔奥拉发展的重要组成。我们如何赋能当地社区,让他们主动保护并推广其遗产?
我始终认为,当地社区是遗产保护的关键。2012年我们庆祝《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时,就以“世界遗产中的地方社区”为主题,这绝非偶然,因为这确实至关重要。就埃尔奥拉而言,皇家委员会已在教育与动员本地居民参与各项活动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
例如,曾选派本地有志青年赴法国接受系统的美食与烹饪课程培训。另一些举措则涉及本地讲解员、后备导览员、安保或旅游向导等——他们是遗产保护与保存的关键一环,与专家团队一道,修复、保存曾在数十年前因新城建设而被弃居的埃尔奥拉旧城。通过吸纳这些家庭参与,我们得以倾听他们的故事。
我最近与当地专家交流,一同查看了部分宅院的修复进展。我首先询问的是:你们是否与这些宅院的原住家庭沟通?他们告诉我,这些家庭带回了当年屋内的旧物,也指认墙上的图案,解释这些图案的含义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让这些人、这些家庭、这些社区与正在进行的工作建立联结。我见证了这一演进。顾问委员会两年前(2018年初)首次会议时,我们的首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让当地社区参与?如今我可以欣慰地说,当地社区已经在场并参与其中。这非常重要。
采访者:您先前多次提到“有形与无形遗产”的概念,能否进一步展开?
十年前,“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还是截然分开的。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当时我还是大使,还曾主持过一次委员会会议。我认为,无形遗产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遗产与身份的理解。
近年来我们愈发意识到,二者常常难以分割。因此,当我们讨论埃尔奥拉项目时,提出了这点:无形遗产源自世代相传的传统、口述文化与生活方式——这对埃尔奥拉尤为重要,因为这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这也与当地社区的参与密切相关。当你看到并尊重他们的传统与代际传承的生活方式时,他们会与“建筑遗产”建立更深的连接。因此,我相信持续通过与当地社区的沟通渠道推进此项工作至关重要。同时还要与发展相衔接——埃尔奥拉是一个大型发展项目,是一个“活的项目”,这点非常重要。
不能把一个遗产地孤零零地放在沙漠里,再在别处举办一场文化活动就算完成。当地社区才是这座“活的项目”的肌理。谈及旅游与发展,我们总会谈到“可持续旅游”。何谓可持续旅游?世界旅游组织有明确的定义,教科文组织也予以采纳。其中一个主要——或许也是首要——标准,就是当地社区应当参与并从旅游中受益。这正是可持续的内涵所在。这也部分关乎无形遗产、手工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创造力等。我看到这些正在埃尔奥拉发生,令人欣慰。
采访者:以上是博科娃女士于四月在巴黎住所接受我们的连线采访。感谢您收听由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呈现的节目。如果您喜欢本期内容,欢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传播。我们将于下个月带来“活态博物馆”系列的下一期。下次再会,祝您平安健康。